贺岁喜剧是什么意思

发布时间 : 2017-01-22 19:44:32

  名词:贺岁喜剧

  英文:The Spring Festival Comedy

  时期: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

  地域:华语电影

  代表人物:许冠文、冯小刚、周星驰、钮承泽

  相关电影:[半斤八两](1976)、[甲方乙方](1997)、[艋胛](2010)、[人在囧途](2010)、[泰囧](2012)、[西游之降魔篇](2013)

  ——基本释义——

  ①70年代兴起的香港喜剧类型电影

  ②许冠文、冯小刚为代表的人物

  ——详细解释——

  “贺岁”一词源自戏曲传统,本是临近农历新年,名角名家不计报酬、搭台汇演以馈观众一年支持的行为。

  香港电影延续这一传统,在农历新年前后,上演群星荟萃的合家欢喜剧(图为[家有喜事]剧照)

  1976年的圣诞前夕,中国香港影坛的许氏四兄弟(许冠文、许冠杰、许冠英、许冠武)推出了一部喜剧[半斤八两],票房达到惊人的853万。

  除了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傲人成绩外,更重要的是,从此,香港电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贺岁喜剧片

  贺岁喜剧片这一华语电影特有的电影类型也由此诞生。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,贺岁喜剧算得上是导演和演员的票房试金石。

  80年代,香港的新艺城电影公司在推出贺岁喜剧上,可谓战绩卓著,[最佳拍档]、[开心鬼]系列便是其排头兵(图为[最佳拍档]剧照)

  后来,成龙、洪金宝、周星驰等人相继加入战局。洪金宝带领“五福星”大搞功夫喜剧;王晶将香港的世俗喜剧推向一个极端。

  1995年,成龙的[红番区]将“贺岁片”的概念引入内地

  进入21世纪,香港电影人北上,将港式贺岁喜剧与内地观众需求相融合,炖出全新的新春喜剧大片(图左为[西游伏妖篇]海报、图右为[功夫瑜伽]海报)

  1997年,冯小刚的一部[甲方乙方]算是开了中国内地贺岁喜剧之先河。与港式喜剧的鬼马、无厘头不同,京味儿十足的冯氏喜剧讲究情节的荒诞,台词的讥讽,与人物的贫嘴。

  此后,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喜剧,成了中国人每年必不可少的元素(左至右:[大腕]、[手机]、[天下无贼])

  2010年,徐峥、王宝强这对“驴友”的 [人在囧途]将内地贺岁喜剧发扬光大。影片将春运、农民工讨薪等观众非常熟悉的内地元素,诙谐夸张地呈现出来。

  [人在囧途]是一个有本土情怀的故事,它的“接地气”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

  2012年的[泰囧]则将这份“接地气”发挥到极致。一个拘谨孤傲的“成功人士”和一个大大咧咧的“朴实平民”之间,由身份知识的差异,带来的误会和碰撞,是喜剧的经典素材。

  再加上地域特色(内地和泰国)独有的元素做笑料,故事自然也就更有趣和接地气了。

  [泰囧]的票房最终达到了12亿,是首部突破10亿大关的国产影片,创造了华语影坛票房神话而它的制作费用仅为3000万

  然而,贺岁喜剧对于中国台湾电影来说,却是一个新鲜词,它几乎伴随“太超过世代”(著名影人焦雄屏对魏德圣、林书宇、钮承泽等一批台湾生力军的代称)的崛起而一同成长。

  台湾地区的电影市场本就有限,贺岁档和平时也没什么两样

  直到2010年春节期[艋胛]的热卖,打开了这个市场的空缺,之后一堆诸如[鸡排英雄]、[阵头]等贺岁喜剧蜂拥而至,特别是后者的票房神话,更让很多电影人对正宗“台湾味道”的电影开始充满信心。

  而由夜市、天后宫、“三太子”人偶装扮、街坊邻里、闽南语对白、底层小人物等等元素构成的“接地气”类型电影,仿佛就和“卖座”划上了等号。

  与香港、内地不同,中国台湾的贺岁喜剧形式上走夸张路线,骨子是浓浓的“乡土气息”

  有趣的是,香港贺岁档本指的是农历春节档期,不过到了内地,则是指从元旦之前到春节之后的长档期。

  同时,因为贺岁喜剧的票房容易火爆,这一类型片也越来越成为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的必争之地。而“贺岁喜剧”也不再纯粹地符合贺岁的意义,更多成为发行方的宣传需要。

推荐资讯